巢湖之滨,冬去春来。 清晨,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厂社区圩塘组村民商宗年一家早早醒来。稍作收拾,一家人从商家祖宅出发,穿过一条蜿蜒的小路,来到烈士吴长仪墓前。自商宗年祖父商家维开始,为烈士扫墓的习惯,已经延续了80余年。 1939年,新四军第四支队驻扎在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厂社区附近,支队战士吴长仪奉命在青龙厂社区褚老圩一带开展革命工作。在一次战斗中,为了掩护当地群众安全撤离,吴长仪不幸牺牲,年仅
“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/启示我,如何把记忆抱紧/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/轻轻地告诉我,不要喧哗!……”这是诗人闻一多于1927年创作的现代诗《祈祷》。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看来,这首诗开篇提到的几个问题,也不断鼓舞着如今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每位成员。 今年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。所谓中国记忆,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,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。“中国的精神在每个人的脑海和心里,中国
截至目前,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,平均年龄超过94岁。未来,谁来讲述这段历史,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。 2024年12月13日的公祭仪式现场,除了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,还有5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见证这一时刻。 2005年出生的南京艺术学院大一新生蒋秉錞是最年轻的一位。他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重孙。2024年3月5日,99岁的陈桂香去世。蒋秉錞回忆,曾祖母生前多
请以“这,值得铭记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。要求:①感情真挚,文从字顺,不得套作,杜绝抄袭;②除诗歌外,文体不限,文章不得少于600字。 爸爸是个军人。幼年时,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,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,踩着马靴,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,我心里都很害怕,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。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:“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?”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,就会坐轿子回家。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,他笑容满面地从轿
都说相遇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和缘分,我和你相知、相守,缘分何其多?又怎敢忘记! ——题记 我相信,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件特别珍贵的东西,它可能是一本书,可能是一位好朋友,也可能是一封信。而让我铭记、让我珍惜的,是一棵老树。 铭记·青葱时光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,那棵大树就已经很高很粗壮了。听村里人说,它很早之前就已被栽下了,年复一年地接受光照,吸收水分,才长成了那么高大的样子。我常常喜欢拿着一
第一步:列提纲,明确主干 第二步:填材料,贯通血脉 父辈的旗帜 □ 张一行 小的时候,母亲曾给我讲过父亲的故事,亦是一篇新闻报道。1953年6月26日,抗美援朝战争临近结束,中国人民志愿军19团正在开团部会议时,突然遭到美军飞机密集轰炸,整个山体垮了下来,全部人员被埋,而我的父亲便在其中。 为此,我才会当兵。巧合的是,我碰到了父亲当年的战友。他还告诉了我一些关于我父亲牺牲时的事。1953
教师详批 以怀表为记忆载体,用“黄铜外壳”“雕花窗棂”“琥珀色”等意象构建出温润的旧时光。通过视觉(夕阳)、听觉(风铃声)的细腻铺陈,将抽象的记忆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日常场景,奠定全文沉静怀旧的基调。 冰冷的医疗仪器与温热的旧物碰撞出巨大的情感张力。用机械的“骤停”隐喻生命的消逝,赋予无生命之物以人性的悲怆。 蒙太奇式的静物特写——未织完的毛线、残茶、黏住的花生酥,构成时光博物馆的碎片标本。用“